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第一位东台籍中共中央委员
人物简介:周声涛,男,汉族,1944年4月生,江苏东台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现任中央督导组组长。第一位东台籍中共中央委员。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京召开,周声涛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这消息,对于东台人来说,很感振奋。因为在中共中央委员的名册里,第一次有了籍贯是东台的人。作为《东台日报》的记者,自然萌发出采访他的念头,因为他是东台人的骄傲。
9月17日下午三时,冒着京城难得的秋雨,记者如约来到了位于京城复兴门内大街45号的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插有党旗和国旗的办公桌前,记者与周书记面对面地开始了作为家乡报纸在京对家乡人的首次系列采访。
记者:您是东台人中第一位中央委员,这是家乡的骄傲。您在当选为中央委员后,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周声涛:我是去年10月调到北京工作的。我想,中央的这个决定,既是对我在新疆工作的一个肯定,也是中央对长期在边疆地区工作的干部的一种激励。
我在新疆任职时,先是当选为党的十四届中纪委委员,后又当选为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党的十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并不表明我的水平一下子提高了。中央委员有个代表性。
要讲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我首先感到的是责任重大。十六大闭幕后,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方针政策,要通过中央委员会决策。我感到不能辜负党的希望,要尽心尽责,一方面要坚持执政为民,另一方面要提高执政能力,包括个人的各方面水平。
我是我们家、我们村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我常想,我们这些人能从苏北农村走到领导岗位,全靠的是党的教育和培养,靠的是人民的哺育,因此,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也包括家乡父老的期望。
[采访提纲是记者见到周声涛同志时才提供的,当记者把几个问题全部提出来后,一句“随便说说”,就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谦虚、谨慎而又思维敏捷、深邃的周声涛。]
记者:新疆的地域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您在那儿工作生活了多年,能谈谈在那儿的情况吗?
周声涛:我在新疆工作生活了35年,那可是我的第二故乡。
[提起新疆,我们看到周书记的眼里充满了深深的眷恋,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
我是66届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时,学校数学系有两个分配到新疆的名额。一位同学由于种种原因主动要求到新疆。我那时是学生干部,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又在大学里入了党,看到还有一个名额没有人报,凭着一股激情,我说,我去!当场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都说,你像个共产党员。
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呆就是23年。先在伊犁的农垦四师七十一团当了两年农工,开过拖拉机、放过马。后来在团里的子弟学校当了两年教师,然后到团政治处、伊犁农垦局分管教育。兵团恢复后任过农四师教育处副处长、政治部副主任。43岁那年,就是1987年4月,担任兵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1991年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1996年当选为区党委副书记,兼了一年纪委书记、三年政法委书记,分管组织、政法和统战工作。
在新疆这么多年,我深深地感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我在农四师工作时,认识了一位哈萨克族的老妈妈,她自己有一个儿子,但又认我为他的大儿子。我也认她为妈妈。去年要离开新疆了,我除了去看望了当年一起到新疆至今还留在那儿的几对夫妇外,还专门去看望了那位哈萨克族老妈妈。我说,儿子这一离开很难再有机会看您了,买了一只羊送给她,并给她留下了1000元钱。
我在新疆工作了35年,无怨无悔!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周书记眼眶里在闪着泪花,更看到了他对第二故乡的深情和他作为一名汉族领导干部对少数民族的深厚友谊。]
记者:您还记得老家吗?还记得儿时的生活吗?
周声涛:怎么不记得呢?一草一木总是情。每次回家,走在家乡的田埂上,感觉都不一样,一种对家乡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我的老家在安丰西边的东光村,那时到安中上学,要过河,摆渡,一趟要有七八里路。我中学数学顶好,但在学校很调皮,现在看来,调皮的孩子有创造力。现在的教育过分强调学历,我看还是提倡素质教育好。
学生时代的生活很艰苦,不堪回首。上中学要带米带菜,吃胡萝卜,那时没有电,买油买不起,一人靠一个墨水瓶改做的油灯上“晚自习”……
参加工作后,每年工作再忙,我都要回去看一看父母亲,哪怕呆一晚,我感到欠父母的太多。我上大学不容易,毕业后就没有认认真真的陪过父母,总在想,等到退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好好陪陪父母。
我的父亲今年92岁,母亲88岁,他们深明大义。父亲对我说过两句话,我始终都记着。一句是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因而每次离家,尽管他们都流着泪,但从不拖留我。第二句是:儿子,不要当贪官。我很感谢父母对我的教诲。也一直按照父母的这一要求在做,并努力为家乡建设做点贡献。为人民服务,不是空的。家乡的人民、父母都是人民,家乡有什么事,我都努力去做,实在做不到也要尽心。也很感谢家乡党委、政府对我家的照顾。
[采访就在这样无拘无束的交流中进行着。
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请示工作,我们真不好意思再打扰。见我们要告辞,周声涛书记再三叮嘱记者,快到国庆节,烦请你们给乡亲们致以节日问候。](原载2003年10月10日《东台日报》 节选自《当代东台人》)
2012年10月10日,周声涛出席我市城东新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他一直牵挂着家乡
10月26日,拨通北京周声涛同志办公室的电话,告之家乡报纸想专访参加十七大的东台籍党员的动议,周声涛同志一如四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那样,很爽快地应允,因为他当晚将乘火车回家乡,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丰”授牌仪式。第二天下午,我们就与周声涛同志见了面。
十七大的针对性很强,体现了可操作性
我们采访的话题,是从参加十七大盛会的感受开始,作为一位正部级领导干部,周声涛同志对于党的十七大精神理解非常透彻。
他说,这次大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决了我们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沿着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这是我一个很大的感受。说到这里,他告诉记者,自己深深感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到现在,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对于这种发展,国际上有些人一会儿制造中国威胁论,一会儿又说中国崩溃论,实际上是不大喜欢我们的发展。我们党内也有些同志,思想认识上还有些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旗帜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能更好地统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思想。
说到第二个感受,周声涛同志的神情有些凝重。我们这些年发展确实很快,但现在的资源环境也确实难以承受。所以,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我们江苏是鱼米之乡,经济发展了,但水质污染很厉害。太湖的水污染了,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将来投入的成本更大。现在,从使用化肥的面源污染开始,到土壤污染、水的污染,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得了的。
第三个感受就是,经济社会要协调发展。外国人说,中国城市是发达国家的,农村是第三世界的。当然我们还属于第三世界,但城乡差别的问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确实存在。这次大会强调了文化的大繁荣,这都很有指导意义。
贯彻十七大精神,关键在于抓落实
在我们预先准备的采访提纲中,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贯彻十七大精神,您觉得应当抓住哪些关键点”,不想这个问题与周声涛同志的思考竟不谋而合。
周声涛同志指出,党的十七大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正如中央所说的,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催人奋进的大会。大会回顾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29年来所走过的历程,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对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进行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估价,对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以创新精神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些都非常重要。十七大的精神,是指导我们今后各项工作的纲领。大会召开以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大会的精神传达好、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首先是要用大会的精神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用十七大的精神去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十七大的精神与各个地方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自然规律
十七大前,中央调整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人口计生委和海关总署的党组书记人选,周声涛同志正是在这次调整中从党组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的,加上这次十七大,中央也有许多老同志退了下来。因此,我们就向周声涛同志提出了“你对退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这样一个问题。
周声涛同志显得非常平静,丝毫没有思考就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我们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阻挡,这也是我们党逐步形成的一个制度,到年龄就要退,让新的同志上来。没有这一条,哪里谈得上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奋斗呢!我认为这很正常。说真的,我们这些人走上领导岗位,都是靠党的培养。我个人大学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到现在,我总结,一靠党的政策,二靠机遇,三靠个人努力。现在年龄已到了,你还不退,那后面的人怎么上?要一茬接着一茬干啊。这很正常。党的事业要保证后继有人。
期盼家乡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周声涛同志一直说自己是“东台的游子”,但故乡永远是他心中的恋,即使远在新疆时,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回到东台、安丰,看一看家乡的发展,看一看年迈的双亲。确实,他是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自己是“喝东台的水长大的”。
这些年来,对于家乡的经济发展,他一直牵挂着并尽全力提供帮助:家乡的人民期望能从家门口坐上火车到北京,他直接联系沟通;家乡安丰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他不仅倾注了热情,国庆刚回家的他又携夫人共同出席这一盛事,并执意捐赠一万元。当记者表达了一种对于他的感激之情时,周声涛同志显得很平静:我只做了点牵线搭桥的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周声涛同志倾吐了他对家乡的无限期盼:
我是东台人,有一份乡情、亲情。东台这些年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我们耳闻目睹的。我们从东台走出去的游子,看到家乡的变化十分高兴。东台现在已经走在苏北的前列,但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转变妨碍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阻碍科学发展观实施的一些问题。我们苏北物产丰富,但资源还是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认为都非常重要。(侯爱平 朱亚龙 王建生) (原载2007年11月8日《东台日报》节选自《当代东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