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深切缅怀抗战英烈的光辉业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激发全市人民奋力进取、报效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本报从即日起与市民政局共同组织开展“寻访抗战老兵”采访宣传活动,敬请读者关注。
水务大厦东侧巷子里,一栋两层小楼,门前两棵健硕的白果树将夏日的炎热遮去。这里便是鲁昌贵的家。
见到老人时,他激动地出门迎接,虽然步履蹒跚,但精神矍铄。面对记者,老人缓缓地打开了记忆的长卷,因为已是91岁高龄,很多经历已经淡忘,但烽火连天的抗战片段他仍印象深刻。听着他的讲述,记者也仿佛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看到了他当年英勇杀敌的身影。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宁可杀头,永不叛党。保守党的秘密,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儿女……”
1941年11月1日的深夜,四周俱寂,渔港微凉,在弶港港西潮墩的一座茅草垛旁,一张纸糊的镰刀斧头大红纸,映着月光分外地耀眼,时年17岁的鲁昌贵正和崔益全、吴六运、殷先友四名热血男儿,庄严地举起右手,跟着东进弶港的地下党员顾泽明宣誓入党。那一夜,硝烟弶港第一批火种点燃了。
革命浪潮裹挟的海水,拍打着伤痕累累的弶港,看着周围的乡亲在水生火热中挣扎,鲁昌贵心中的革命之火愈燃愈烈。宣誓不久,顾泽明就离开了弶港,弶港的革命任务落在了这个新生的临时党支部身上。
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1942年初春,新四军一师在许河谢家墩设立了秘密情报站。鲁昌贵接到任务,组建了一支以弶港进步青年为骨干的情报队,常年活跃在弶港、三仓、洋口以及大丰一带,搜集和传送情报。1943年11月,新四军一师部队即将展开角斜战役,鲁昌贵奉命带领四名情报人员,前往角斜与打入敌人内部的我方人员蒋德龙秘密联系。一沟之隔,鲁昌贵和战友们候在敌军眼前,打伏击,不时扰乱敌军。在和蒋德龙秘密联系后,鲁昌贵掌握到角斜驻守伪军一个连、李堡驻守伪军一个营的准确情报。撤回时,被敌人发现追击,他们沿着熟悉的乡间小路,趁着夜幕浓雾,胜利返回驻地,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硝烟弹雨中成长起来的鲁昌贵,始终冲锋陷阵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1944年至1945年间,他出任弶港民兵大队大队长。他迎潮头、穿云雾,登船头、钻茅屋,广泛动员发动贫苦渔民子女参加民兵组织。100多名怀有家仇国恨的青年渔民,经过海防团的严格军训,掌握了陆地和海上的单兵作战技能。王先旺、沈石富等30多名民兵先后补充到新四军海防二团,成为战斗骨干。
为了打击地主的谷物屯积和投机倒把,鲁昌贵在弶港牵头成立了公平米铺,合理价格出售粮食,缓解饥荒。1943年农历4月至9月,日军侵袭弶港,两架飞机在苦水洋轰炸了四分区的后方医院后,南上弶港。正在公平米铺的鲁昌贵和四名同志躲在桌子底下,眼前炮弹纷飞,硝烟弥漫,渔村惨壮。飞机冲着公平米铺来了,得赶紧逃离,鲁昌贵顶着一条棉被就往外跑,“轰”的一声,炮弹在身后爆炸了,碎屑炸到了他的眼皮,鲜血直流,炸飞的泥土呛入喉咙,他顾不得,继续跑。不知跑了多久,一位老乡拦住了他,你还在跑什么,飞机已经走了,他这才停下来。再次回到公平米铺,鲁昌贵看到,躲在米铺的其他同志全部牺牲,周围人家死伤无数……
弶港是苏中战场的大后方,战争时期承担了数次转运伤员和军需物资的重任。掘港之战,300多名伤员被渔船转运到了弶港,他们需从弶港上岸,转到后方大医院。鲁昌贵接到了转运的任务,他随即发动弶港男女老少上百人一齐上阵,男人们从渔船上将伤员一一抬上岸,步行20多里路到弶港,妇女们协助卫生员,帮伤员换洗衣服,擦拭伤口。一个伤员伤重而亡,乡亲们害怕都不敢抬,鲁昌贵带头,喊上另一位同志,将亡者抬上了岸。
同为弶港人,革命战争年代,鲁昌贵和孙仲明有着不解之缘。孙仲明每年春季赴洋打匪吃“牺牲酒”必请鲁昌贵,弶港保卫所需武器多是孙仲明所提供。谈起孙仲明时,鲁昌贵的眼角有点湿润。这位弶港的传奇英雄,人民海军先驱,用鲁昌贵的话说,是他敬佩的人,一身侠肝义胆,冲锋陷阵,令敌人闻风丧胆。
抚今追昔,这个经历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血与火、生与死战争的老人,回忆起那些激情岁月,想念起那些最可爱的人,数度哽咽。讲述接近尾声,老人扔下拐杖,缓缓起身,回到房间,从抽屉中摸索出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章,缓缓打开,老人用饱经战火的双手抚摸着金色的纪念章,宛如摸着自己疼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