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抗战七十周年 >> 纪念活动
为抗战鼓与呼 为抗战奔与走
——记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东台创办和出版的几份报纸
日期:2015-09-06 作者: 朱亚龙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当年粟裕带领新四军一师师部和苏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四年驻扎东台三仓地区,指挥全苏中抗日斗争的历史,又一次回到人们的记忆与追思中。

  通过认真的挖掘梳理,我们发现,伴随着这段苏中抗敌斗争历史的,还有我党重视和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办报,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军民,积极开展抗击日寇和敌顽的历史。

  在东台的抗日斗争烽火中,有这样几份创刊和开办的报纸,已经载入了我党和东台的史册。

《滨海报》——我党在东台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1940年10月,为加强对中心地区的领导,苏中军政党委员会决定,建立中共东台中心县委,辖东台、泰东、兴化3县。章蕴任中心县委书记。

  1941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以长江以北、东台以南、运河以东根据地建立苏中区。以粟裕为首的苏中区党、政、军领导机构随后成立,不久迁驻东台三仓地区。

  1941年4月,活动于东台沿海的中共东台中心县委,为更好地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创办了我党在东台历史上的第一份刊物《东台半月刊》。

  1941年12月,中共苏中区党委决定撤销东台中心县委,成立苏中二地委,遂将《东台半月刊》改名为《滨海报》继续出版,由此,《滨海报》成为我党在东台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滨海报》为4开4版,3日刊,油印,后改铅印。到1942年底,由于斗争形势紧张,需要精简和疏散人员,《滨海报》停刊了几个月,待形势缓和后又恢复了出版。

  1943年12月1日,苏中区党委决定《滨海报》与《苏中报》合并出版《苏中报》,《滨海报》即停刊。《滨海报》前后共出版193期。负责人先后有郑三尊、冠瑜、史乃展等。

  1943年11月5日,《滨海报》刊发刚成立的中共苏中区委书记粟裕对该报记者的谈话:《大江南北反“清乡”斗争的胜利》一文,11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转载。由此可以看出,苏中抗日根据地在整个抗日战场中的地位与作用,仅从大江南北的敌后抗战与西北敌后抗战的联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于正面战场的强大支撑,也就更容易理解我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征集到的民国32年(1943年)7月4日第100期《滨海报》可以看出,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抗战的支持和热情:《保证抗日军政食粮,各地夏征胜利结束,大都超规定数字》《东台大队击溃安丰出扰伪军》《以家具扁担为武器,角斜民兵俘敌十余》《造武器打敌人,袁及人献铜币》。

  从这期《滨海报》还可以看出,报纸所报道的区域,基本上仍是以东台地区为主,如:东台大队击溃安丰出扰伪军,栟茶老师协助夏征(当时栟茶为东台县栟茶区),台北县委决定,建立实验乡领导等。这主要是因为苏中二地委的驻地在东台。

  这期《滨海报》,为纪念创刊100期专门配发了社论:《走向群众化的道路》,非常鲜明地阐述了《滨海报》的办报理念和方针,即办报为了群众,办报依靠群众。这既是我党办报的传统,更是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传统作风,而这又正是我党在领导这场正义的抗敌战争中,所形成的“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三大法宝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曾任《解放日报》和《文汇报》党委书记、总编辑的马达,其办报生涯的第一步,就是在“敌后斗争十分艰苦、到处都是封锁线的环境下创办的油印《滨海报》迈出的”,1942年,17岁的马达被调到《滨海报》当记者,由此开始了他六十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他说那段日子他感到最艰苦、最紧张,不仅引领他进入了新闻事业,也锻炼了他刚毅的性格,成了他一辈子的烙印。

  正是由于《滨海报》是我党在东台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属于抗战时期我党创办的党报,在2003年全国报刊治理整顿中,这一历史,为《东台日报》的保留加了分。

《苏中报》——苏中区党委在东台创办的机关报

  1942年,苏中抗日斗争进入最困难阶段。这年春天,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需要,决定将第一师与第六师合并(对外番号不变)统一归第一师指挥,任命粟裕为第一师师长,后又兼代政委。

  1942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决定,撤销苏中区军政党委员会,成立中共苏中区委,粟裕任书记。

  新四军一师师部和苏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均驻扎三仓地区,三仓成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区和战略要点,此后,发生了著名的七次打退日伪军猖狂进攻的三仓保卫战。

  苏中区委成立后,为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粟裕提议创办中共苏中区委机关报,以统一苏中党的意志和行动。

  1942年11月12日,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在东台三仓河地区,中共苏中区党委作出《关于出版〈苏中报〉的决定》,粟裕亲自兼任报社党委书记和社长,苏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俞铭璜兼任报社党委副书记,并负责报社日常工作的领导,林淡秋任报社总编辑。

  1943年12月2日,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苏中报》正式创刊。

  粟裕亲自撰写了发刊词:《武装头脑是进行武装斗争的先决条件》。粟裕在发刊词中指出:“武装头脑是进行武装斗争的先决条件”,“武装头脑,就是要使我们全体干部党员和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能够应付任何变化、任何险恶、任何艰难困苦,能够不断发扬革命斗志,坚定胜利信心,兀然站稳在自己的哨岗上、战线上和阵地上”。

  《苏中报》的出版,为中共苏中区委指导全区的抗敌斗争,发挥了喉舌和桥梁作用。

  1944年1月1日,粟裕在《苏中报》发表题为《我们去年在苏中做了些什么?今年还要做些什么?》的文章,客观地分析了形势,明确了新一年度的斗争方向,不仅有权威性,更有指导性,极大地鼓舞了全区军民。1月24日,延安《解放日报》以《坚持苏中敌后斗争》为题转载了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体现了苏中敌后抗战斗争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全国敌后抗战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944年2月20日,第23期《苏中报》以《苏中教育界新建设苏中公学即将开办粟裕管文蔚二同志任校长》为题,报道了苏中公学的筹备情况和创办苏中公学的意义:“第一是为了培养抗战建国专门人才;第二是为了创造教育经验,以为改造各地学校教育之参考;第三又是为了救济失业失学青年,谋取青年出路……”《苏中报》的接地气由此可见一斑。

  《苏中报》自1943年12月2日正式创刊后到1944年春,在东台共出版了85期。1944年3月车桥战斗胜利后,宝应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可靠后方,不久,《苏中报》报社方随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等党政军机关由东台迁至宝应出版。从创刊至1945年10月11日停刊,共出版270期。

  在抗战最艰难的阶段,《苏中报》的创办,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苏中区党员干部、部队官兵及广大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激励鼓舞广大军民抗击日寇、敌伪军的斗志,加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夺取苏中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这同样也是东台三仓地区这片热土的贡献。当时,著名民主人士、杰出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由香港赴延安途经苏中参观考察时,就曾说过:“我在苏中看到了新中国的光明!”

《江海报》——转移到东台生存延续的报纸

  1942年夏末,日伪军“清剿”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地区,苏中四地委面对恶劣的斗争环境,地委机关北移至东台县三仓办公。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激烈的年代,《江海报》作为中共苏中四地委的机关报,于1942年元旦创刊。创刊初为4开4版2日刊,同时,还出版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江海大众》(4开周报)。1942年夏末,日伪军“清剿”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地区,斗争环境恶劣,报社即跟随地委在不断的转移中坚持出版油印报。

  1943年秋,苏中四地委在恶劣的环境下,被迫向北转移到东台县三仓境内办公,《江海报》也就随四地委转移到东台县三仓镇河东继续出版。四地委宣传部长李俊民兼社长,樊发源、凌建华分别担任正副总编辑。抗战胜利后,《江海报》从东台三仓移到如东掘港,出版4开4版日刊,发行量1.6万份。

  从1943年秋,到1945年9月抗战胜利,算起来,《江海报》在东台出版了二年的时间,就是说,是东台三仓的这片热土,为《江海报》在恶劣的斗争环境下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在南通革命烈士名录中,记载有2位死在采访途中和敌人屠刀下的《江海报》记者,他们分别是:邢法,1943年任报社记者;袁世晃,1943年任报社记者。两人于1944年3月18日外出采访时不幸被俘,1944年4月24日英勇牺牲,牺牲时都只有十七八岁。

  这就是说,《江海报》在东台出版期间,有两位记者在采访中不幸牺牲,这既反映了那段抗日斗争岁月的艰难,更反映了抗战期间我党新闻工作者为了正义事业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这种敬业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

  几点发现

  在对抗战时期我党在东台办的几份报纸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时,意外地对我们过去的一些研究与记载,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或认识,现整理于后,供将来的史料修编者研究参考,并能加以修正。

  一、关于东台县委办《滨海报》。此处有三处需要修正:一是时间,应为1941年12月而不是1942年12月;二是主办单位,应为东台中心县委而不是东台县委;三是在1941年4月先办的《东台半月刊》,而后到1941年12月将《东台半月刊》改为《滨海报》出版。

  二、关于《苏中报》的创刊时间。应为1943年12月2日,而非1942年12月2日。虽然苏中区党委是在1942年11月12日作出出版《苏中报》的决定,但不可能20天后就能出版,况且,1943年11月5日,粟裕还在《滨海报》发表对该报记者的谈话,若《苏中报》已出版,作为苏中区委书记的粟裕就没有必要在《滨海报》发表文章了。

  三、关于《江海报》的主办者。在有关史志中表述为“中共华中一地委主办”。1941年3月19日苏中军政党委员会成立后,“苏中区划定为二、三、四共三个分区”。《江海报》的主办者应为中共苏中四地委。

  记得在2007年,为《当代东台人》专栏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崔左夫时,他曾告诉我,在许河读小学后就被先保送到新四军抗日政府在苏北办的第一所中专栟茶师范,后来又被推荐到新四军苏中军区办的苏中公学,实际是华东抗大九分校,他就是从那时起走上革命道路的。当时对他的这一回忆只是作为他个人的一段历史来了解。

  挖掘研究整理抗战时期我党在东台办的几份报纸后,我得到了一点启示,那就是,为什么苏中抗日斗争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在抗战那么艰难甚至恶劣的环境下,我党还办了那么多的报纸,并且有的还是在转移中坚持办报,这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党带领广大群众的共同抗战,还在于党领导的新四军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视,对于舆论工作的重视,正是在枪杆子和笔杆子的完美配合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东台三仓地区的这方热土对于抗日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后来人永远不应忘却。

    资料链接

    民国34年(1945)9月1日东台城解放后,曾出版《东台日报》,数期后,中共东台县委决定改出《新东台报》,县委书记胡辛人兼任社长,罗列、谈培章分任正副总编辑,社址在东台大兴堂巷。该报于是年9月24日创刊、铅印,8开2版,初为3日刊,后隔日刊,每期发行300份,同年12月出版至第42期时停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