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东台人 · 东台名景 · 东台名品
首页
>> 分类新闻 >> 人文东台 >> 东亭文苑
“良种”飘香四十年
日期:2016-02-16 作者: 陈娟 顾亚娟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一首《选良种》,流行四十多年而不衰。

  由程立作词,洪流、吴进明作曲,流行了四十多年的歌曲《选良种》,前不久在“感动中国——群文杯全国大型原创词曲展评比赛”中荣获铜奖,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为此专门颁发了奖牌和奖励证书。

  《选良种》这首歌四十多年前就享誉大江南北,被收入国务院文化组编印的《战地新歌》第三集,并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

  四十多年后,这首歌又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音乐作品集《红色记忆盛世凯歌》,该书收集了70年来包括阎肃、徐沛东等大家在内的200首原创经典歌曲。同时,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和中国大众音乐协会联合推出“感动中国——群文杯全国大型原创词曲演唱专辑”,《选良种》被制成CD和DVD,参加中央电视台《天天把歌唱》演出的特约歌手温震专门演唱了这首歌。

  一首歌缘何流行四十年经久不衰?记者寻访到《选良种》的词作者程立,倾听《选良种》背后的故事。

【创作背景】:艺术灵感来源于生活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今年68岁的程立这样形容自己成长的年代。老家在唐洋镇,在那里读书时,程立的文艺天赋就渐渐显露出来,一般歌舞一学就会,台词几分钟就能背得滚瓜烂熟,每年大年初一都在学校参加拜年演出。读高二那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展开了,学校里停了课,程立因为文艺才干出众,被选入了学校宣传队,跟着朱华山老师表演歌舞、相声等文艺节目。

  高中毕业后,程立告别了学校舞台,回乡务农,闲时帮着生产队排练文艺节目。他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创作了《咱村的新人新事多》《村里的故事说不完》等不少反映农村题材的小节目,他们村的文艺节目在全公社首屈一指。后来,他又去新河小学做了两年代课教师,每天只安排一节课,其余时间,就专研文艺创作,排练文艺节目。“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文艺创作的爱好我一直没有丢。”

  1969年,在恩师朱华山的推荐下,程立来到东台县革委会文艺宣传队,后来又分到创作组工作。创作的节目基本上都要反映全县的新人新事新风貌。程立回忆说,在文艺宣传队的那些日子,只要一听说哪里发生了新人新事,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连夜将事迹创作成剧本,第二天就交给演员们排练。“事情刚发生,大家很有激情,排起节目来感情更充沛!”当时,梁垛公社出了一个救火牺牲的生产队长宋维新,他和同事立即赶去,多方采访,巧妙构思,回来后开了个大夜工,诗歌联唱《赞美英雄宋维新》的脚本第二天清晨就交到了队领导手中,节目很快就排出来在各公社巡回演出,全县掀起了一股学习宋维新的热潮。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沉入一线,深入农村,到三仓公社八一七队,一蹲就是好几天,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观察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语言特点,以便在创作剧本时使人物形象更贴近基层,台词更符合农民特征。

  “艺术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生活素材的深加工。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获得共鸣。”在文艺宣传队创作时间越久,程立越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他经常下基层,体验生活,更加注意观察一点一滴的细节,从细节中寻找更贴近农民的特色题材。有了活生生的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选良种》就是在这样的创作思维中应运而生的。

【轰动效应】:一炮走红边演边改成名曲

  1971年,创作的节目基本上都要反映全县的新人新事新风貌。程立说:“虽然大多是小节目,但作为县一级文艺团体对外演出,十分讲究舞台效果。对道具的运用也是挖空心思,红绸、毛巾、雨伞、扇子、锤子、镰刀等等都被搬上了舞台。”

  1972年春,程立他们来到了全县“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三仓公社八一七队。当时农民们正忙着选种、备耕,为夺取秋熟更大丰收做好准备。场头上,他发现选种中筛谷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工序,而且动作性强,易于表演。程立采访得知当地农民想将筛好的稻种用来支援邻近的生产队。于是联想到当时全国正在热演的京剧《龙江颂》,没过多久,程立就把《选良种》的唱词写出来了。拿着这个唱词,程立找到自己的老搭档——乐队的吴进明同志,让他来负责曲调。老吴很投入,集中精力,一气呵成。有了好唱本,还需要有导演。程立和老吴请来朱华山老师指导。选好了演员,立马排练,边排边改。在排练过程中,发现用东台方言演唱比用普通话更接地气。为了使演员表演更加逼真,更加娴熟,还专门安排六名演员深入生活,向农村大嫂学习筛良种。

  1972年5月,《选良种》参加了盐城地区群众文艺创作交流演出大会,受到很高的评价。大会《简报》以“小演唱开新花”为题,称赞《选良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人感到异常亲切,浮想联翩,放佛看到了滚滚稻浪,闻到了浓郁稻香。”

  “尽管得到很高的评价,但是回来之后,我们还是继续加工,反复修改,不断提炼。”程立回忆说,虽然是一个表演唱,唱词不是很长,但也要认真推敲。比如,中间第一段原来“一颗一颗一颗一颗”感到这样唱也可以,但比较平,改为“一粒一粒一颗一颗”就有起伏感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对道具进行美化,筛子用精美的图案衬托,并配有一圈金黄的珠子,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舞美工作人员还在舞台正中悬挂了一幅“太阳光辉照良种,颗颗良种闪金光”的图景。

  1972年秋,接到盐城地区通知,要将《选良种》进一步加工后参加全省文艺汇演。程立说,能够参加省级汇演,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既是喜讯,更是压力。于是,他们开始不断修改唱词,同时邀请原省曲艺团的洪流老师重新为唱词谱曲。经洪流老师亲手斧正,终于点石成金。程立记得一位在音乐创作上颇有研究的同志这样夸赞《选良种》:《选良种》的音乐价值不失为今天的楷模。就其选定调式,确定基本乐句和节奏型上,是对苏北里下河地区民间音乐的高水准提炼。旋律明快而柔美,明亮而含蓄,一唱朗朗上口,改动任何一个音符或调整任何一小节的节奏都不是件易事。

  1973年1月,《选良种》到扬州参加全省专业剧团戏曲汇演,不到5分钟的节目演下来,引起了很大轰动。汇演办公室专门出了两期《简报》,加以肯定。提到这些,程立脸上流露出自豪感。虽然过去这么久,但那些场面依然历历在目。

  “清新悦耳,沁人肺腑,是一幅绚丽的丰收画卷。”

  “歌词朴实生动,曲调明快动听,动作洗练形象,造型干净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

  省和南京市十多家新闻媒体专访程立,请他谈谈创作体会。“那时二十五六岁的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场面,真是既兴奋又紧张。”程立笑着说,还好当时出发前就准备好稿子,才不至于太尴尬。

  节目一经演出后,立刻产生轰动。不少专业团体、业余爱好者纷纷来找他们学习取经。而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扬州,几天之内,所有大小日杂商店里的筛子全部一售而空。多少人都没想到,小小《选良种》,竟然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

  之后,《选良种》一直都没有离开大众的视线,而是以不同的形式不断“飘香”。1975年,中国唱片社将此歌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1991年6月,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和东台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创建文明村十周年主体联欢会”上,《选良种》又作为“东台优秀传统节目”再一次在全省播放。“筛呀筛呀,快点儿筛呀,越筛心里越欢畅!……”这样美妙的旋律依然回荡在东台大地。

  “《选良种》的创作迄今已40多年了,当年的小伙子、小姑娘如今都已进入了‘夕阳无限好’的年头。”程立感慨道,《选良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目了,更多的是一种情结,凝聚着很多人的汗水、心血和智慧。想起它,就会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选良种

(歌词)

六大嫂手拿筛子走得忙,吆嗬嗬来走得忙,喜气洋洋喜气洋洋来筛粮。吆嗬嗬来!

人勤春早忙备耕,赶着时节栽稻秧。

我俫(那个)选呀选,(白)刮刮叫的稻种(唱)“桂花黄”。吆嗬吆嗬嗬来!

(甲)大嫂子(众)哎(甲)快动手(众)噢(甲白)你来瞟瞟看,(众白)喔唷!

(唱)稻种黄爽爽啊,风吹喷喷香哎,(白)啧啧(唱)一粒一粒一颗一颗,(白)又大又饱又饱又大,吆嗬嗬来!颗颗闪金光。

选出(那个)良种育好秧哪,吆嗬嗬来!选出良种育好秧,乡村处处稻花香呀,吆嗬嗬来!乡村处处稻花香,(白)优选良种播种希望,(唱)夺取大丰收呀,浑身有力量哎。

筛呀筛呀快点儿筛呀,筛呀筛呀快点儿筛呀,越筛心里越欢畅。吆嗬嗬来!

(乙,丙)大嫂子(众)哎(乙,丙)快点拣(众)噢(唱)手巧眼睛亮啊,稻种拣清爽哎,(白)细细拣呀(唱)拣呀拣呀,快点拣呀,(白)泥沙石子杂种瘪子,吆嗬嗬来!全都撂一旁。

今天(那个)精选优良种哪,吆嗬嗬来!今天精选优良种,明年夺取高产量,吆嗬嗬来!明年夺取高产量,(白)精耕细作满田飘香(唱)亩产双千斤呀,喜报满天扬哎。

筛呀筛呀快点儿筛呀,筛呀筛呀快点儿筛呀,越筛劲头越是强。吆嗬嗬来!

(众)王大嫂(丁)哎(众)你筛得快(丁)嘿(白)你俫筛得才快呢!(唱)我俫半边天啊,干得真快当哎,(白)看她(唱)筛了又筛簸了又簸,(白)筛呀簸呀簸呀筛呀,吆嗬嗬来!汗珠往下淌。

一颗(那个)稻种一片心哪,吆嗬嗬来!一颗稻种一片心,夺取丰收奔小康呀,吆嗬嗬来!夺取丰收奔小康,(白)科学种田牢记心上(唱)我俫六大嫂呀,想的都一样哎。

筛呀筛呀快点儿筛呀,筛呀筛呀快点儿筛呀,要为高产出力量。吆嗬嗬来!

六大嫂唱起歌,唱起歌儿手里忙,喜气洋洋喜气洋洋筛好了粮。吆嗬嗬来!吆嗬嗬来!筛好了粮,喜气洋洋筛好了粮。吆嗬吆嗬嗬来!

太阳光辉照良种,颗颗良种闪金光,吆嗬嗬来闪金光,撒遍乡村万顷田呀,喜看稻海千重浪。(独)吆嗬嗬来!科学种田道路宽啊,道路宽啊,吆嗬嗬来!(白)啧啧(众)农村处处好风光!吆嗬嗬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