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东台人 · 东台名景 · 东台名品
首页
>> 分类新闻 >> 人文东台 >> 东台史话
东台端午吃“五红”
日期:2016-06-09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在大多数的地区是喝雄黄酒、吃粽子、挂艾叶、划龙舟,但是在我们东台地区还有端午吃“五红”的习俗,据说吃“五红”是为了驱邪避“五毒”,即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端午时节正是夏疫病流行的季节,而古时人们的住宅多低矮,房屋墙角内就容易滋生“五毒”。而“五毒”按照民间的说法是惧怕红色,因而就衍生出用吃“五红”来驱除“五毒”的食俗,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这其中也包含着祈福平安的寓意。“五红”一般的是指“咸鸭蛋”“杨花萝卜”“油爆虾”“炒苋菜”“红烧黄鱼”等五道菜肴,也有的时候根据市场供应灵活搭配,不过这五道菜肴都是端午节期间本地的特产或者时令菜,这些菜有的是自身就是红色的,有些是用酱油等调料烹制成红色,其自身的内涵都是一样的。

白玉流丹——咸鸭蛋

  东台属于鱼米之乡,境内湖泊河流纵横交错,由于水系的众多使得这里养鸭业很是发达。东台的鸭子的品种以“麻鸭”为上品,这种鸭子行动敏捷,善于潜水觅食,生长快,成熟期短,合群性好,抗病力强,产蛋率高,是优良的蛋用型鸭种之一,有“禽中明珠”之称。所产的鸭蛋蛋壳呈青色,外观圆润光滑,用这种鸭蛋腌制出的咸蛋具有鲜、细、嫩、松、沙、油六大特点,早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就有“腌蛋”的记载,东台好多人家都在清明前腌上一批,因为这时“清明蛋,好当饭”,清明前腌制的鸭蛋据说不会空头。鸭蛋腌到端午,淡咸适度,正好食用。咸鸭蛋的做法有两种:将个头大小均匀的新鲜鸭蛋洗净后,外面裹上加水加盐搅拌均匀的黄泥或稻草灰,然后码入小口大肚的坛内,封口1个月以后就可以食用了;或者直接用盐水浸泡,同样也是封口1个月,取出煮熟即可。前者煮熟后可见蛋黄自然浸出红油,蛋黄“细沙”;后者出油率较前者低得多,口感也没有前者细腻。咸鸭蛋既可以下酒又可以作为喝粥的最佳伴菜。中医认为,咸鸭蛋清肺火、降阴火的功效比未腌制的鸭蛋更胜一筹,煮食可治愈泻痢,端午节正值夏日,人们也经常容易因暑湿引起泻痢,这时吃咸鸭蛋是最妙不过的了。

  吃咸鸭蛋一般不去壳,直接把鸭蛋的大头敲破,用筷子掏着吃,先吃蛋白,后吃蛋黄,用筷子一挑便有黄油冒出,蛋黄质地细沙,分为一层一层的,由浅至深,越往蛋心越红,中间无硬心,味道鲜美,越吃越有味。考究一点的人家是用刀把咸蛋切成桔瓣形,摆放于盘中上桌,质量上乘的咸鸭蛋红白分明,蛋白洁白凝练,咸味适中,蛋黄金红滋润,油多味美,有白玉流丹的美称。

消化助食——炝萝卜

  杨花萝卜是一种小型的萝卜,小小的圆圆的形似樱桃,一般都是连着萝卜缨子一把一把地卖。人们总喜欢把它当水果吃,脆甜多汁。称为杨花萝卜,是因为这种萝卜在杨花飘时开始上市,到端午时节正是杨花萝卜的丰产期,这种萝卜有理气化痰,去积助消化的功效,民谚有:“萝卜上市,医生没事”的说法,端午节因为吃粽子比较多,为了防止糯米的不易消化,注重饮食搭配的东台人在餐桌上就总喜欢来上一盘杨花萝卜。杨花萝卜一般都是以冷盘的形式上桌,家庭制作比较简单,把萝卜去头尾,用刀背轻轻拍一下,注意不要拍碎,以保证萝卜的美观,然后用少许精盐腌制大概十五分钟左右,再挤去汁水,拌上白糖、香醋,滴上几滴芝麻油,一盘色泽嫣红,口味酸甜的糖醋萝卜就大功告成了,这盘萝卜总是端午家宴中最抢眼的凉菜,上桌后常常是被一扫而空。

“五红”新宠——小龙虾

  说到龙虾,其实应该称为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鳌虾,它进入“五红”的时间最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登上东台人的餐桌,过去端午节的“五红”里面没有龙虾,而是用河虾做的油爆虾,由于龙虾肉质紧实,口味鲜美,因而也就慢慢取代“油爆虾”,成为“五红”中的新宠。龙虾的氨基酸组成比肉类优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而体内又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的8种必需氨基酸,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

  小龙虾属于杂食动物,在饮食习性上,小龙虾在河底比较喜欢吃泥,并且喜欢吃已经死亡的小鱼或者其它水中生物。因而龙虾体内含有细菌、寄生虫及铅汞锰铬砷等重金属,这些有害物质基本都集聚在头部,所以加工或食用时一定要去掉头部。清除两鳃、细爪、虾线,然后再刷洗虾壳。将清洗干净的龙虾倒入油锅加入葱段、姜片、蒜头、洋葱块爆炒,放入料酒、精盐、酱油、辣椒、白糖等调味品,大火烧沸,转小火闷烧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出锅,烧好的龙虾香味扑鼻,颜色红艳,入口弹牙是一道老幼皆宜的端午美食。

海鲜美味——黄花鱼

  东台地处黄海之滨,盛产海鲜。端午美食当然要有海产品了,而端午时节正是黄花鱼最肥美的时节,因而端午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黄花鱼,黄花鱼颜色金黄,是“五红”当中唯一与红色挂不上钩的食材,但聪明的东台人用红烧的烹饪技法来制作黄花鱼,也就正当理顺地算作一红了。

  黄花鱼是大小黄鱼的统称,也叫石首鱼,自明清以来黄花鱼就是供奉朝廷的贡品,清末名士周楚良就为它写下了“白花不似黄花好,鳃下分明莫误求”的诗词。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黄花鱼的主要汛期,此时的黄花鱼身体肥美,鳞色金黄,发育达到顶点,是最时令的美食。过去每到这个季节,江苏各地从黄海来的黄鱼船都停满河港码头,家家户户都形成吃黄鱼的习俗。现在,大黄鱼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已经越来越稀少了,目前市场上供应的都以养殖的居多,野生的小黄鱼市场有供应,现在一般家庭的餐桌上都以小黄鱼居多,小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每斤大概有四五条,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钙、磷、铁、钾、钠、镁、硒和维生素A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食用价值非常高,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小黄鱼还具有软化人体血管的作用。

红烧黄鱼一般制作时把鱼用少许盐和白酒腌制一两个小时,不仅可以去掉腥味,还可使鱼肉的口感更紧实。接着放入有菜籽油的锅中略煎,加入葱段、姜片、辣椒、蒜头、料酒、酱油,大火烧沸,再转小火炖十分钟左右,加少许白糖吊鲜,即可起锅,烧好的黄鱼肉呈蒜瓣形,洁白细嫩,口味咸中微甜,最能吊起人们的胃口。

清淡爽口——红苋菜

  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荤素搭配的道理,在有了大鱼大肉之后再配上蔬菜,非常符合饮食健康的要求。在初夏时节,青菜早已过时,红色的苋菜正鲜嫩可口,所以也就被选为五红之一。农历五月民间又称为“毒月”,此时气温迅速升高,杂菌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为了安度暑日,民间便在此时食用具有保健作用的苋菜,以此防病健身,祛毒辟秽,即所谓“扶正祛邪”。

苋菜盛产于夏季,民间的说法吃苋菜可净腹,东台土话叫“打荡肠子”。端午节吃苋菜不仅是因为可以净腹,而且苋菜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的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六苋,并利大小肠。”农历五月初五正是初夏时节,天气渐热,细菌滋生,蚊虫出没。而在古人看来,红苋菜不仅能够通润肠道,排出体内毒素,还能趋吉避凶,祈求康健。苋菜性味甘凉,端午节多在夏至后,是一年之中阳气至盛的时段,也是主气属湿的“长夏时节”,人体若被湿邪侵袭,易出现头晕身倦、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情况,而苋菜正是最好的选择。一般的家庭制作以蒜茸炒苋菜居多,二者同炒“优势互补”,是防治痢疾等夏季肠道疾病不可多得的菜肴。炒制苋菜,与其它的蔬菜炒法有所不同,不需要旺火热油,否则会有一股难闻的石灰味,将油烧制四成热,放入蒜茸煸香,倒入苋菜翻炒,加入精盐、味精,炒拌均匀,一盘色泽鲜艳,味道爽口的蒜茸苋菜就大功告成了。也可以将苋菜放入开水烧成苋菜汤,盛入碗中,红彤彤的苋菜汤很容易勾起人们在夏日中的食欲,用汤来泡饭,米饭粒粒红艳,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了。

  苋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所含蛋白质比牛奶更能充分被人体吸收,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高2倍以上。钙、磷、铁含量也很高,其铁的含量是菠菜的1倍,钙的含量则为3倍,属鲜蔬菜中之最。尤其是维生素C更为突出,含量之多在绿叶菜中独占鳌头。另外苋菜还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0多种氨基酸,每天吃上100克苋菜,即可满足人体对钙、磷、铁和维生素的需求。民间有“五月苋,赛猪肝”的说法,从营养角度看,苋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多确实可与猪肝媲美,民间一向视为补血佳蔬。

  在东台端午“五红”并不是只限于这五种食材,这其实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各个家庭还会根据自家的喜好,灵活调换品种,如有的人家“五红”里有烧鸭,有的人家来上一盘红烧黄鳝,喜欢吃肉的弄上一碗梅干菜烧肉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家庭还弄上“十二红”,菜品凑足到十二道之多,如果食材本身不是红色的就要用酱油、南乳、红曲等来上色。“十二”的说法也挺有寓意,象征着十二生肖、十二月份以及四时八节,“红”色象征吉祥兴旺,“十二红”的寓意也就是人人红运当道,借此辟邪除秽。其实无论是“五红”还是“十二红”,应该说都是应景尝鲜,祝福平安吉祥,它们都是反映了东台民间百姓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